語音播報
王逸平說:“只有把研究做到極致,才能做出更好的藥。”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供圖)
找王逸平采訪,遭遇了無數推脫。行程繁忙是常見理由——他不是忙于實驗室,就是經常出差,與制藥公司談合作。不過,他最堅持的一條理由卻是:做新藥,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是自己的功勞,它一定是各個團隊合作的結果,沒理由宣傳我一個人。
在王逸平的事跡中,最主要的是他領銜藥理研究的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歷經13年獲國家食藥監(jiān)局新藥證書,目前該藥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yī)院臨床應用,累計銷售額突破100億元。他的工作的確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非常關鍵,因為那一霎的發(fā)現與激動,奠定了讓丹參從傳統(tǒng)中藥走向“中藥現代化”的基礎。
很多同行都說,王逸平對做藥“有感覺”,新藥研究意識強。“其實,做新藥,最難點不在于堅持,而在于知道何時該選擇放棄?!蓖跻萜秸J為,做藥,創(chuàng)新只能從磨礪中來,沒有拍腦袋的天生靈感。
做新藥,如同雕琢一塊美玉
“新藥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發(fā)現出來的?!蓖跻萜秸f,關于新藥研發(fā),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認為只要找到一個可能是“新藥苗子”的化合物,就得千方百計把它變成藥物。但實際上,這就如同選玉,有的本身就是美玉,當然值得花心力雕琢,但有些本質是頑石,自然就要放棄。而研發(fā)的每一步,都在看清化合物是否有成藥的“本質”。
1992年,由于采用了水溶性成分研究技術,丹參的新藥研究從它的脂溶性成分為主,轉變到了水溶性成分上。一天,王逸平正在為同事送來的100多種丹參水溶性組分和化合物做測試,丹參乙酸鎂的實驗數據突然令他眼前一亮:它的生物活性特別強,這意味著它是做藥的“好苗子”。再分析了它在植物中的含量,居然高達3%-5%!要知道,一般天然植物中,某種特定化合物的含量多在1%以下,有的甚至不足千分之一。
“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基于這道靈光,王逸平帶領團隊進行了深入研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制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在此之前,丹參作為我國一味傳統(tǒng)中藥,無法用現代藥物的標準,對以其為原料生產的藥物進行質量控制?!坝辛速|量控制標準,不管產量多大,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都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彼f,當年他們提出這個標準時,很多專家根本無法接受這個觀念,他和同事幾乎每周要匯報、解釋,才讓同行專家慢慢接受了這份標準。
王逸平回憶,接手這個藥物的綠谷集團董事長呂松濤當年說,他能把這個藥賣出30億元,自己還覺得不太相信,但現在銷售已過百億。目前,他與整個團隊正協(xié)助綠谷,推動該藥物在歐盟注冊上市。
藥物研發(fā)中,要經受的失敗遠比成功多。最近,王逸平決定放棄一個堅持研究了十幾年、已經申請了國際專利的化合物,因為他感覺用目前的技術手段,無望將其變成新藥?!懊總€‘新藥苗子’都像自己的孩子,輕言放棄是痛苦,但死捏住不放,更痛苦。”他認為,國內新藥研發(fā)有必要建立更合理的候選新藥淘汰機制,不能把寶貴的研究經費,投在無謂的“堅持”上。
新藥研發(fā)加速需大平臺協(xié)作
多年從事藥理研究,除了丹參多酚酸鹽,王逸平還領銜治療心臟病的創(chuàng)新藥物舒欣啶的藥理學研究,并由此與所里新藥研發(fā)平臺相契合,發(fā)展起心血管藥物研究的藥效學評價平臺和體系建設。
“新藥研發(fā)領域,沒有單打獨斗的孤膽英雄,整個過程如同流水線一般,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得做強,才能更高效地出新藥?!蓖跻萜秸f,藥物所已經堅持了十多年,不斷打造升級新藥研發(fā)平臺,近年來新藥研發(fā)的效率大大提升。
“不管怎樣,做事要認真、踏實,堅持原則,不能改變?!彼f,在最近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藥學前沿精品講壇上,他做了一個題為“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報告,對藥物所前輩科學家“求實、創(chuàng)新、協(xié)作、奉獻”精神的傳承,是藥物所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光大的基石。他回憶了一個事例:藥物所創(chuàng)始人趙承嘏,“他衣服的左右口袋各放一包火柴——左邊是自己的,用來點煙;右邊是實驗室的,用來點煤氣燈。”公私分明到這種程度,怎會再將個人得失、利益,摻和到科研中去呢?
新藥研發(fā)也如逆水行舟,即使藥物已經上市,但背后的研究還會繼續(xù)。如今,王逸平仍在為丹參多酚酸鹽做深入研究,并不斷將新的發(fā)現加入到藥物生產的內控標準中。他說:“只有把研究做到極致,才能做出更好的藥,不僅在市場上屹立不倒,更造福老百姓。”
?。ㄔd于《文匯報》 2015-05-03 01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