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圖為1987年張文敬(左二)在南極考察。鐘欣攝
圖為1987年張文敬在南極冰下30米工作。鐘欣攝
圖為2002年張文敬在北極考察。鐘欣攝
圖為張文敬獲得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鐘欣攝
“科學家是原創(chuàng)科普作品的最好來源?,F在我們的科學類文章,主要是科研類,或者以想象為主的科幻類作品,原創(chuàng)的科普作品很少。”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張文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更多同行、年輕科學家花精力多出一些原創(chuàng)科普文章?!斑@是一種愉悅與享受,更是一種責任?!?/p>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敬所參與的“科學家?guī)闳ヌ诫U”系列叢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花白的頭發(fā)、一身運動裝,1月16日,有30余年冰川及高山科考經歷的張文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上世紀)70年代就到青藏高原、南極、北極去科考了,在跟國外科學家交流時發(fā)現,我們國家民眾的科學素養(yǎng)還是有一定差距,所以從80年代開始,我就開始寫一些科普文章。很多人對科學普及都有責任,中科院作為國家隊,就更要勇于承擔這種責任?!?/p>
73歲的張文敬曾長期從事冰川、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研究工作,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先后承擔和參與了國家973計劃、中國科學院冰凍圈動態(tài)變化基礎研究等重大科技任務,參加過著名的青藏高原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學考察等,還赴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大峽谷、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等地區(qū)進行了數十年科學考察活動。
張文敬告訴記者,從事冰川研究的科學家都是一群候鳥。“夏天一到我們就往冰川上走,一呆就是三個月到半年,這樣的科考經驗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這些經歷和科考獲得的知識也應該讓更多的大眾了解,發(fā)揮知識的最大價值?!睆埼木凑f,自己幾年前寫作的《走進多彩的冰川世界》就是自己跨越半個世紀的科考成果和幾乎跨越全球的科考經歷所積累的知識與感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