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中科院大氣所展示該所自主研制的大氣探測無人機系統(tǒng)。孫自法 攝
中科院自動化所展示的一款家用服務機器人。孫自法 攝
中科院物理所相關物理知識“網(wǎng)紅”井蓋吸引觀眾合影留念。孫自法 攝
中科院計算所公眾科學日活動,少兒觀眾動手作業(yè)。孫自法 攝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向夢想出發(fā),開啟星空夢想之旅”舞臺劇表演。孫自法 攝
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FAST副總工程師李菂研究員為觀眾作天文科普報告。孫自法 攝
這個周末,“科學盛宴”火熱來襲。被譽為科研“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在全國120個院屬單位同步重磅推出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旗下眾多院所高校攜各自科研利器、科學重器輪番登場,悉數(shù)亮出科學研究的“十八般武藝”,為觀眾獻上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營養(yǎng)豐富的“科普大餐”。
大氣所:揭秘氣候變化
“未來你想生活在什么樣的世界里?未來你會生活什么樣的世界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所)公眾科學日活動邀請觀眾一起探索氣候變化。
通過收集南極冰芯84萬年碳含量資料與近百年二氧化碳濃度觀測的數(shù)據(jù),大氣所將近百萬年的“碳”變化數(shù)據(jù)融合并繪制了10米長的巨幅展板,使觀眾直觀了解近百年大氣中溫室氣體的飆升速度,并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相圖片結合,展示全球氣候變化與極端災害過程的關系。
大氣所還特別準備了“融化中的世界”冰雕融化行為藝術,通過冰山、企鵝、冰人和冰花的融化過程,警示人類關注全球變暖在海平面變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物種滅絕、氣候難民等方面的影響。
看不見的風、摸不到的霾、遠在天邊的云……如何探秘大氣?公眾科學日活動上,大氣所實物展示探空無人機、氣象探測氣球、自動氣象站、大氣污染防控一體機等設備,讓觀眾近距離了解探秘大氣的科研利器,其中,探空無人機并非市場所購,而是大氣所自主研制的大氣探測無人機系統(tǒng)產(chǎn)品。
計算所:“神計妙算”寓游樂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所)的2018年公眾科學日活動,以“神計妙算游樂場”為主題,把每一位來所“觀眾”變成“大玩家”,將常規(guī)科普活動結合“解密”游戲進行規(guī)劃,將各個單獨科普活動串聯(lián)成三個主線游戲:科學護照之旅、解密開寶箱、坦克大戰(zhàn)挑戰(zhàn)賽,通過互動性“玩科學、學知識”的形式對公眾進行科普。
“神計妙算講堂”則推出“走出迷宮,走進編程”、“計算機芯片解密”、“大數(shù)據(jù)雙刃劍”、“黑客與計算機安全”、“走進二進制世界”、“人工智能”、“計算機作曲”、“數(shù)字化影視特效揭秘”等系列講座。
今年公眾科學日活動中,計算所還集中展示龍芯CPU、寒武紀深度學習處理器、衛(wèi)星移動終端基帶芯片、關系分析系統(tǒng)、大規(guī)模人群疏導預案模擬系統(tǒng)、大規(guī)模圖像檢索系統(tǒng)、可編程虛擬化路由器平臺等計算所科技成果。
此外,計算所科研人員及志愿者身著統(tǒng)一設計的“神計妙算”T恤,也成公眾日活動現(xiàn)場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自動化所:上演人工智能大秀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自動化所)今年的“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開放日活動,以“率先行動引領創(chuàng)新,人工智能(AI)擁抱世界”為主題,上演了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AI大秀。
自動化所通過人工智能+、腦科學+、走進實驗室和科普報告四大版塊,向公眾集中展現(xiàn)該所在類腦智能、自主進化、人工智能方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果。
人工智能+版塊將技術與醫(yī)療康復、身份認證、智能制造、現(xiàn)代服務、文化科技等各個行業(yè)結合,今年新增的端端機器人、可愛靈巧的機器鼠、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實時測心跳的心率檢測儀、無人售貨亭、人機對抗機器人等系列AI產(chǎn)品,讓現(xiàn)場觀眾流連忘返。
腦科學+版塊展示了包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方面的創(chuàng)新成果和前沿科技,如無創(chuàng)接觸式腦活動檢測儀、可以通過小游戲預判帕金森癥的腦認知工具集等。
自動化所科研人員介紹說,這套腦認知工具集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適用于中國人群的成套腦功能障礙檢測工具,將形成中國人群腦認知功能發(fā)育和老化的定量評估標準和國家基礎數(shù)據(jù)庫,具有巨大的臨床意義、經(jīng)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物理所:90華誕的科學狂歡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物理所)今年將迎來90歲生日,這次公眾科學日活動推出院士科普報告《量子改變世界》、科學魔術秀《奇跡時刻》及“科研零距離”“科學一起嗨”等十大主題活動,引發(fā)一場觀眾共同參與的關于物理的科學狂歡。
作為本次公眾日的“重頭戲”,科學魔術秀《奇跡時刻》由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與知名心靈魔術師木春聯(lián)袂上演,曹則賢通過偏振光的原理為觀眾展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穿墻術”,還教會了大家讓小鋼珠穿越硬幣的科學小魔術。演出現(xiàn)場,科學與魔術的碰撞激發(fā)出不一樣的火花,科學與魔術的迷人魅力在表演中得以盡情展現(xiàn)。
物理所內(nèi),在今年公眾科學日前夕就成為“網(wǎng)紅”的物理知識相關井蓋涂鴉,活動過程中依然備受關注、魅力不減。據(jù)了解,物理所園區(qū)內(nèi)有近百個井蓋都被裝飾上了與物理相關的卡通圖案,卡通圖案的內(nèi)容妙趣橫生地將浮力公式、光子能量公式、萬有引力定律、薛定諤方程、傅里葉變換公式等二十多個物理學規(guī)律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吸引不少觀眾駐足細賞,并合影留念。
高能所:探秘微觀世界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今年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以“微觀世界探秘之旅”為主題,引領觀眾探秘微觀世界。
高能所推出3場科技前沿的科普報告,分別是秦慶研究員介紹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陳和生院士介紹中國散裂中子源、盧方軍研究員介紹“慧眼”衛(wèi)星。
高能所同時開放北京玉泉路園區(qū)部分工作區(qū)域,包括北京正負電子直線加速器隧道、儲存環(huán)隧道、北京譜儀III及控制室、計算中心、北京同步輻射裝置等,并安排專家講解,讓公眾有機會與大科學裝零距離接觸。
此外,高能所東莞分部公眾日活動還首次向公眾開放今年3月剛剛建成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并舉行與這一“超級顯微鏡”相關的科普報告。
空間應用中心:開啟航天夢想
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今年的公眾開放日活動主題為“用探索之眼開啟航天夢想”,特別關注展項的科學性、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該中心開發(fā)了多感官、高沉浸的虛擬實驗場景和操作演示平臺,通過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多點觸摸互動、手繪動畫等新技術,讓觀眾充分體驗空間科學實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理解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的目的意義。
空間應用中心介紹說,該中心研發(fā)的交互式空間應用遙操作平臺通過操作力覺交互設備,對機械臂進行控制,實現(xiàn)制備生物樣品和更換實驗樣品操作,可使公眾身臨其境地體驗科學家與宇航員的遙操作。
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沉浸式遙科學實驗平臺,利用高分辨率的立體投影顯示技術和多通道視景同步技術,幾近真實地復現(xiàn)出太空環(huán)境和空間科學實驗場景,大大延伸了科學家的感知能力,使科學家在地面就可以“實時在線”連續(xù)觀察實驗過程。在虛擬環(huán)境中融合多通道的三維交互技術,則支持科學家以地面實驗室類似的交互方式,身臨其境地對空間實驗進行最有效干預。
空間應用中心希望孩子們通過體驗空間科學與應用的美妙與神奇,結成一顆顆“空間科技種子”并“生根發(fā)芽”,未來加入中國載人航天隊伍、參與載人航天事業(yè),實現(xiàn)“航天夢”。
國家天文臺:開啟星空夢想之旅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今年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以“科技創(chuàng)新,向夢想出發(fā)”為主題,除開放興隆觀測基地和沙河科普基地外,還推出天文科普報告、迷你舞臺劇表演、天文科普視頻展播、顯微鏡觀察隕石等系列活動。
迷你舞臺劇“向夢想出發(fā):開啟星空夢想之旅”由國家天文臺小家屬們參與表演,以通俗易懂的情節(jié)、生動活潑的形式,與現(xiàn)場公眾分享天文知識。
隨后,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副總工程師李菂為公眾帶來題為《獵戶的生與死》的科普報告,他從恒星的形成,講到神秘的暗分子氣體,到最后如何利用“天眼”FAST研究銀河系恒星的形成。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李海寧的科普報告以《借一縷星光,穿越130億年的時空》為題,這位年輕的女天文學家為公眾解答了遙遠的星星與人類之間的關聯(lián),她借著一縷星光,帶現(xiàn)場觀眾探秘130億年時空的穿越旅程。
公眾科學日活動現(xiàn)場,國家天文臺還提供兩臺顯微鏡讓觀眾進行各類隕石切片的觀察,了解隕石微觀世界,并循環(huán)播放十余部精彩的天文科普微視頻作品。
科學之夜:上演科普嘉年華
為期兩天的中科院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5月20日落下帷幕,當晚,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范活動“科學之夜”暨中科院特色活動在中科院國家動物博物館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侯建國、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等參加“科學之夜”開幕式。
“科學之夜”是集科普參觀、講座、講解、演出和科學咖啡館等活動于一體的科普嘉年華。此次“科學之夜”中,國家動物博物館根據(jù)自身特色及優(yōu)勢,針對公眾對科技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還推出多項充滿科學性、體驗性和互動性的趣味親子科學嘉年華活動。
自2017起,在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的支持下,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重大示范活動“科學之夜”,探索科學普及與藝術展示相結合,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集中展示科學研究成果、學科魅力、普及科學知識。
據(jù)了解,中科院從2005年開始組織開展公眾科學日活動,14年來,已有近500萬社會公眾走進中科院,近距離接觸科學研究。今年的第十四屆中科院公眾科學日主題為“科技創(chuàng)新 強國富民”,活動過程中,中科院眾多科研成果亮相展示,一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園、天文臺站、博物館、野外臺站、大科學裝置等向社會公眾開放,2000多名科學家與社會公眾現(xiàn)場互動。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