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在零磁場核磁共振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一成果有望推動零磁場核磁共振在生物、醫(yī)學、化學以及基礎物理領域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彭新華教授課題組與德國、加拿大科研機構合作,首次實現(xiàn)了零磁場核自旋體系的普適量子控制,并發(fā)展了用于評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態(tài)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fā)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零磁場核磁共振是一個正在快速發(fā)展的新領域,具有許多突出的優(yōu)勢,例如消除了傳統(tǒng)核磁共振對超導磁體的依賴性、高分辨率譜學、豐富的自旋動力學等。然而,零磁場核磁共振面臨多方面的困難:首先,在零磁場下,傳統(tǒng)核磁共振的感應探測方法完全失效,探測零磁場核磁共振信號非常困難;其次,零磁場核磁共振由于不同的核自旋的拉莫進動頻率為零,因此無法使用選擇性脈沖進行操控,如何實現(xiàn)普適的量子控制是亟須解決的難題。
課題組利用精心設計的組合脈沖實現(xiàn)了原子核自旋的單比特門和多比特門,首次實現(xiàn)了零磁場核磁共振的普適量子控制,同時發(fā)展了評估量子控制保真度的方法。對量子控制的質量進行了評估,操控保真度高達99%?;谠摴ぷ靼l(fā)展的量子控制技術,可以實現(xiàn)對不同自旋之間相互作用的選擇性測量,而選擇出的反對稱性自旋相互作用可以用于檢驗分子的宇稱不守恒規(guī)律。該工作提供了將零磁場核磁共振應用于基礎物理研究的可能性。
?。ㄔd于《科技日報》 2018-06-22 01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