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右上圖:空中的“極目一號”。 下圖:在納木錯湖畔錨泊的“極目一號”浮空器。圖片由中科院空天院提供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獲悉,由該院研制的系留浮空器新技術正式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應用。23日凌晨,系留浮空器在納木錯達到海拔7003米的高度。這一高度也是世界范圍內已知的同類型同量級浮空器駐空高度的世界紀錄。
系留浮空器是指利用浮升氣體的浮力提供升空動力,通過與地面錨泊設備連接的系纜進行升空和駐空飛行的無動力飛行器。據介紹,中科院空天院科研人員自主研發(fā)三款系留浮空器:“極目一號”“極目二號”“極目三號”。三款浮空器體積從小到大,駐空高度由低到高,系統(tǒng)復雜和技術難度也是逐漸遞增。三款浮空器從艇體的設計到所用材料,例如控制系統(tǒng)、電源系統(tǒng)以及載荷艙和地面錨泊設施等,絕大多數為我國自主研發(fā)。
執(zhí)行此次任務的“極目一號”是高原體驗版,體積2300立方米,是流線型浮空器在青藏高原的首次應用,可攜帶科學探測儀器進行垂直剖面和駐空觀測,將為后續(xù)浮空艇的研制進行技術探索和應用積累。“極目二號”(研制中)是科考定制版,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量身定做,設計駐空高度為海拔7000~7500米,將能在藏東南魯朗站,藏中部珠峰站、納木錯站,藏西部慕士塔格站等多站點通用。“極目三號”(研制中)屬于技術突破型,設計駐空高度將超過珠峰高度。
此次科考活動由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空天院、長春光機所等單位以及西藏相關科技部門的50多位科考隊員開展,旨在更深入地研究青藏高原乃至“亞洲水塔”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為高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決策依據。在浮空器升空過程中,多種儀器將同步觀測納木錯流域的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等多種參數。
?。ㄔd于《光明日報》 2019-05-24 08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