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5日發(fā)表了中國科學家關于黑洞研究的重要成果,論文題目為《供給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燃料的核區(qū)快速內流》。
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星際物質作為黑洞吸積盤發(fā)光的燃料,整個輸運過程要跨域巨大的空間范圍。天文學家一直未建立有效手段直接探測由星系核區(qū)流入吸積盤的氣體,導致黑洞吸積理論長期缺失最為關鍵的觀測證據。
此次研究團隊率先提出利用宇宙中最為豐富的氫和氦元素的光譜吸收線特征來示蹤供給吸積盤的氣體流,并成功在一批類星體的光譜中觀測到最高多普勒紅移速度達5000公里每秒的寬吸收線特征。該研究從運動學直接證實氣體確實達到了吸積盤。利用更多元素的吸收線特征聯(lián)合解算光致電離模型得到的氣體位置、密度、厚度和電離度等物理參數均符合模型預期,滿足吸積盤發(fā)光所需燃料供給要求。
研究論文作者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南極天文學團隊姜鵬副研究員介紹說,《自然》雜志方肯定,這項工作是國際上首次成功探測到類星體核區(qū)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提供吸積燃料的快速內流氣體,完成了黑洞吸積物理圖像的“最后一塊拼圖”。該成果在黑洞吸積物理、活動星系、及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本次論文是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lián)合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和高校共同完成。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宏巖為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課題成員還有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等國外高校的專家。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