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周清研究小組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企鵝糞土沉積物作為南大洋上升流的記錄載體,明確了過去6000年羅斯海改性繞極深層水入侵及其對海冰和企鵝種群的影響,為探究過去大洋環(huán)流的變化及其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聯系提供了有力工具。該成果日前發(fā)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風驅動的繞極深層水上涌,是影響氣候、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鍵要素,它導致目前西南極冰架的快速消融,驅動大洋深層二氧化碳向大氣的釋放,其上涌位置決定了南大洋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目前,歷史時期繞極深層水上涌強度的變化,主要依賴海洋沉積柱中的溫度、海冰指標,既無法直接地指示上升流變化,又無法了解大洋環(huán)流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的影響。
謝周清小組利用世界上緯度最高的海域羅斯海的企鵝糞土沉積物,通過放射性碳測年和化學元素分析,重建了過去6000年繞極深層水的上涌強度。研究顯示,距今6000~2800年和距今1600~700年,是兩個繞極深層水上涌較強的時期。當地的硅藻記錄顯示,當時近岸海冰較少、夏季海溫偏高;羅斯海出土的企鵝殘體數目顯示,這兩個時期同樣是阿德利企鵝種群的繁盛期。距今2800~1600年,則是海冰擴張和企鵝種群衰落的時期。
研究發(fā)現,繞極深層水對于羅斯海海冰和生態(tài)變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繞極深層水上涌帶來的熱量減弱了近岸海冰的生成,輸入的營養(yǎng)物質導致海洋生產力增加,磷蝦和企鵝數量上升。同時上涌的鎘元素沿食物鏈富集,并隨企鵝糞傳輸到南極大陸上,具備海洋和陸地雙重屬性的企鵝糞成為將南大洋深層環(huán)流與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相聯系的理想材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4545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