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這是2020年11月13日拍攝的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展出的摻雜稻殼的燒土塊。(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人類釀酒歷史悠久,但酒易揮發(fā)難保存的特性,使得釀酒技術探源非常困難。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發(fā)現(xiàn)了迄今為止東亞地區(qū)最早的酒類釀造證據。相關證據表明,早在1萬年前,居住在現(xiàn)中國浙江地區(qū)的上山先民就已掌握了釀酒技術。
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發(fā)表了這項新成果。研究人員介紹,位于浙江省浦江縣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留下大量的石器、陶器等稻作遺存。他們在上山遺址采集了12件不同類型的陶器殘片。這些陶器距今已有約1萬年歷史。
研究人員提取并研究了陶器內表面的殘留物、陶胎中的微體化石以及陶器殘片所在文化層中的微體化石。研究發(fā)現(xiàn),陶器殘留物中含有大量馴化稻的植硅體,還發(fā)現(xiàn)了稻米、薏苡、稗草、小麥族、橡子、百合等植物的淀粉粒,不少淀粉粒表明發(fā)酵過程的存在。此外,陶器上還有大量真菌微化石,其中有紅曲霉和酵母菌。紅曲霉至今仍被用于釀造傳統(tǒng)紅曲酒。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對比發(fā)現(xiàn),這些真菌只可能在發(fā)酵時形成,而非土壤中天然存在并混進遠古陶器中。他們還發(fā)現(xiàn),陶器類型與特定功能密切相關,其中小口罐可能專門用于釀造發(fā)酵酒。
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說,這證明在稻米馴化早期階段,上山先民已會利用陶器特別是小口罐來釀造以紅曲霉為主要糖化劑的稻米曲酒。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健平研究員分析說,上山先民馴化了水稻,這為釀造發(fā)酵酒提供了穩(wěn)定的原料,而全新世早期溫暖濕潤的氣候為真菌生長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條件。
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劉莉說,稻米酒等酒精飲品可能在儀式性宴饗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特殊功能或許也是推動新石器時代中國水稻廣泛種植、利用和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