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海底2500米處的巨型管狀蠕蟲。圖片來源: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據《自然·通訊》15日發(fā)表的生態(tài)學論文,科學家在東太平洋海隆的熱液噴口發(fā)現了動物生命。該研究為人們理解深海復雜生境(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了新的認知。
東太平洋海隆是一個火山活躍脊,位于兩個構造板塊在海底的交界處。東太平洋海隆有無數個熱液噴口,即地殼下海水與巖漿相遇處形成的海底裂口。此前研究曾關注過在噴口周圍生活的海底生物,但這個海底地殼下是否存在動物生命,比如管狀蠕蟲和貽貝,一直有待探索。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和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此次搭乘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福龍二號”科考船,利用遠程操控工具“SuB-astian”,多次下潛到東太平洋隆起2515米深處的一個熱液噴口。當該工具的機械臂將海底地殼暴露出來時,科學家們發(fā)現了溫暖、充滿液體的空腔,里面棲息著之前只在海底發(fā)現過的多個物種,包括大型管狀蠕蟲、蠕蟲和蝸牛這類會移動的動物。
研究人員認為,海底群落的幼蟲可能居住在海底之下的這些棲息地,這表明海底與海底之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存在復雜連接。
在地殼海底之下發(fā)現動物棲息地,雖然其范圍尚不可知,但提升了預防未來潛在環(huán)境變化的緊迫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