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丁?。ㄗ蠖┰趯嶒炇夜ぷ?。上海藥物所供圖
10月23日,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作為我國腫瘤藥理學領域的科學家,丁健曾獲多項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上海市科技精英、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但在丁健看來,榮譽并不屬于他個人,而是團隊多年努力的結果。“做藥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必須依靠大的團隊才能有所突破。我們的事業(yè)還遠遠沒有完成?!?/p>
瞄準國家需求,主動轉變方向
丁健與醫(yī)學的緣分,要從1975年說起。
那年,22歲的丁健結束了6年的知青生活,被推薦進入江西醫(yī)學院醫(yī)學系。盡管醫(yī)學并非丁健的首選專業(yè),但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醫(yī)學知識,并逐漸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
1986年,丁健被派往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攻讀醫(yī)學博士學位。抱著“要對得起送我留學的祖國”的信念,丁健一刻不敢放松學業(yè),總是早上第一個到實驗室、晚上最后一個離開。
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健在讀博期間發(fā)表了5篇高水平論文,是當時實驗室中發(fā)表論文最多的學生。導師為之驚嘆,鼓勵他留在日本發(fā)展。
丁健坦言,他并非沒有動搖過。當時留在國外意味著他將擁有相對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世界一流的科研條件。反觀國內,很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配套的儀器、設備十分簡陋,很難繼續(xù)開展病理學研究。
但回饋祖國的念頭還是戰(zhàn)勝了誘惑。1992年,丁健從日本學成歸國,來到上海藥物所。他結合該所的做藥“基因”和國家需求,主動轉變研究方向,選擇在抗腫瘤藥物領域深耕。
從零搭建平臺,引領抗腫瘤新藥發(fā)展
“我剛回國時,國內幾乎只有仿制藥,新藥屈指可數(shù)?!倍〗”硎?。
當時,上海藥物所非常簡陋,連基本的實驗條件都無法滿足,何談新藥研發(fā)?
沒有平臺,就自己搭建;沒有體系化的研究流程,就自己設計;缺乏經驗,就邊學邊干;人才緊缺,就自己培養(yǎng)……
就這樣,丁健帶領團隊,從零開始創(chuàng)建起一個系統(tǒng)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與國際水平相當?shù)?,覆蓋了抗腫瘤藥物篩選、評價、研發(fā)流程的技術平臺。這是我國首個符合國際規(guī)范的綜合性創(chuàng)新藥物研發(fā)體系。
發(fā)展至今,該平臺已成為國內最為系統(tǒng)的腫瘤藥物篩選體系,涵蓋了超過400種人腫瘤細胞株的篩選板塊,建立了超過200種人癌裸小鼠移植瘤、鼠源移植瘤模型及轉移模型。該平臺還具有鮮明的中國瘤種特點,注重貼近臨床病理特征,并建立了對應的動物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該平臺很好地承擔了社會服務責任,迄今共提供超百萬次化合物篩選服務,為30%的科研機構和藥企提供創(chuàng)新藥物評價服務?;谶@一平臺,由丁健作為主要發(fā)明人之一研發(fā)的14款抗腫瘤一類新藥進入了臨床研究階段。其中,用于治療肺癌的谷美替尼已在中國和日本上市。
除此之外,丁健還為抗腫瘤藥物精準治療作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他作為首席科學家,發(fā)起并牽頭中國科學院先導A類專項“個性化藥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fā)”。正是基于這一戰(zhàn)略部署,中國在腫瘤精準治療領域的研究幾乎是和國際同時起步。
面向腫瘤精準醫(yī)療需求,丁健團隊建立了腫瘤藥物研發(fā)、敏感標志物探究、耐藥機制探明、聯(lián)合用藥方案制定“四位一體”的藥物轉化研究平臺,為20款自主創(chuàng)新藥物的個性化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未來,該平臺還將在提高用藥效率、提升用藥安全、減輕患者負擔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不懼失敗,勇立時代潮頭
然而,作為國內進入臨床階段新藥數(shù)量最多的科學家之一,丁健的新藥研發(fā)之路卻是從失敗開始的。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張金生發(fā)現(xiàn)了一種具有抗腫瘤效果的天然化合物紅根草鄰醌。丁健團隊對其進行了藥理學研究,結合結構優(yōu)化,最終將該化合物確定為抗腫瘤新藥“沙爾威辛”。聯(lián)合團隊研究了10余年,一直到臨床Ⅱ期,共發(fā)表近20篇相關機理論文,并將新藥專利先后轉讓給兩家企業(yè)。
“如果成功的話,這將是一款首創(chuàng)新藥?!倍〗≌f,“遺憾的是,由于我們當時缺乏新藥研發(fā)的經驗,未能解決細胞毒性問題,也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適應證,隨著專利即將到期,最終只能放棄了后續(xù)研發(fā)工作。”
研究分子靶向藥物時,丁健團隊再次經歷失敗。在谷美替尼問世之前,團隊已經篩選得到了多個靶向c-Met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由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段文虎篩選得到的一個化合物,臨床前的各項指標都非常優(yōu)異。團隊和企業(yè)順理成章地簽訂了轉讓合同。
但研究繼續(xù)推進時,被潑了一盆冷水。盡管該化合物在小鼠和狗體內的藥物代謝結果都非常好,但在和人類更接近的靈長類動物體內卻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丁健團隊主動告知企業(yè)這個情況,雙方終止合作,該小分子藥物的研發(fā)工作不得不停止。
悲傷的情緒在每個人身上蔓延,但他們很快打起精神繼續(xù)尋找其他化合物,最終有了谷美替尼的順利上市。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近年來,多肽、單抗、免疫治療、細胞基因治療等多種新技術、新療法不斷涌現(xiàn),但丁健始終把研究方向錨定小分子藥物。其中一個原因是,丁健堅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并讓中國抗癌藥走向世界”。
“目前我國人口眾多、發(fā)展水平不一,相當數(shù)量的人群吃不起藥、看不起病,尤其是癌癥等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小分子藥物依然是重要的破題思路?!倍〗〗忉專》肿铀幬锏闹委熧M用較低,安全性較高,患者依從性好,生產、運輸、存儲等限制小。
“現(xiàn)在,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已成為上海藥物所的共識,我們也部分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當然,我們也應該綜合考慮企業(yè)家和科學家的權益,否則不利于國內原創(chuàng)新藥的發(fā)展。”丁健強調。
對此,丁健深感責任重大。盡管已年屆七旬,他仍在科研一線為推動抗腫瘤藥物研發(fā)的突破而努力。他的團隊在聚焦小分子藥物的同時,不斷探索求新,研究重點也從主要靶向蛋白激酶轉向更具有前沿挑戰(zhàn)性的腫瘤代謝、表觀遺傳和腫瘤免疫領域。
隨著醫(yī)藥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目前已有少部分腫瘤逐步發(fā)展為類似糖尿病、高血壓的慢性病,但人們依然“談癌色變”,對于很多惡性腫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丁健表示:“如何把惡性腫瘤轉變?yōu)榭煽氐穆圆?,依然是抗腫瘤藥物領域科學家的一個夢?!倍牧硪粋€夢是“重磅”國產創(chuàng)新藥早日問世,讓中國科學家的原創(chuàng)新藥走出國門,造福全球更多患者。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24-10-24?第1版?要聞)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