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2015年,科學家通過引力波探測到雙黑洞并合信號。2017年,雙中子星并合產生的引力波及其多波段電磁信號被發(fā)現(xiàn)。2019年,科學家探測到質量超過100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隨著LIGO/Virgo/Kagra(LVK)合作網絡推進,已確認超過百例引力波事件。研究正從“發(fā)現(xiàn)模式”轉向“常規(guī)觀測模式”。未來,隨著更多引力波事件的積累,科學家有望探測到透鏡引力波。
透鏡引力波不同于電磁窗口中的引力透鏡現(xiàn)象。它的長波特性能夠激發(fā)透鏡的波動光學效應,可以為研究致密且難以觀測的天體如中等質量黑洞提供新窗口。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課題組與北京師范大學胡彬課題組合作,提出了基于相干效應的透鏡引力波探測方法。
宇宙學模擬和超新星觀測表明,透鏡引力波事件的發(fā)生概率約為千分之一。預計在2030年左右,隨著LVK探測精度提升,科學家有望認證透鏡引力波。傳統(tǒng)認證方法通過比較引力波信號的相似性,但由于天區(qū)定位精度不足,易產生假陽性事件,挑戰(zhàn)認證工作。
引力波信號通過透鏡星系時,受到其中致密天體的引力作用,導致微小的光線偏折即微引力透鏡效應。這種偏折使引力波信號產生干涉,進而畸變原始波形。該研究提出了搜尋這些微小畸變來認證透鏡引力波的方法。同時,借助多信使觀測,研究提出通過比較引力波和光學透鏡圖像的多像時間延遲來驗證宿主星系。這一方法避免了傳統(tǒng)認證的高誤報率,為透鏡引力波的認證提供了完整方案。
上述研究為透鏡引力波的探測提供了可行方法,揭示了微引力透鏡效應對致密天體特性的高度敏感性,為研究中等質量黑洞等難以觀測的天體開辟了新路徑。
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Astronomy)上。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